黔东秋色美脱贫正当时
——铜仁“脱贫攻坚·夏秋攻势”中的新鲜事
原载于《贵州日报》年09月18日22版
新闻提示
今年“脱贫攻坚·夏秋攻势”,铜仁提出既要巩固提升碧江、万山、玉屏、江口4个区县脱贫成效,又要确保全年减贫14.26万人,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4.62%以下,石阡、印江两县贫困发生率降到2%以下。
目标既定,奋勇前行。该市持续深入推进产业扶贫、基础设施、易地搬迁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“四场硬仗”,巩固脱贫成果,决战深度贫困。
该市深化农村产业革命,对照“八要素”抓实结构调整、产销衔接、利益联结等薄弱环节,同时计划到年底实现%的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,年内解决18.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。
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,该市实行周报告、半月重点督查、月末全面督查的工作机制,稳步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贫困群众就学、就医、住房等,提升群众幸福感,获得感。
打赢脱贫攻坚战,既要讲战略,也要讲战术。本期铜仁周刊聚焦铜仁市“脱贫攻坚·夏秋攻势”,从产业发展、易地搬迁等方面,看铜仁脱贫战场上的新方法,新路径。
松桃自治县盘石镇芭茅村村民在采摘成熟的辣椒。(龙元彬摄)
碧江:走访活动得民心近日,碧江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小溪组,新硬化的通组路上不时有村民骑车疾驰而过。村里的群众乐呵呵地说:“不仅路通了,水也通了,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。”
今年3月,碧江区在开展“五人大走访”活动时,驻村干部深入一线走访排查问题,发现小溪组道路年久失修,泥泞不堪,群众出行不便,于是申报一事一议项目进行硬化。
碧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几年的努力,碧江脱贫攻坚成效有目共睹,但是通过各级督导和自查自纠发现,仍然存在漏评、错退以及基础设施推进较慢、部分地方村容村貌差等问题。
为此,今年3月,碧江区按照三个一(讲明一个道理、算清一本账目、增强一份荣誉感)工作方式走进群众心中,持续开展五人大走访活动,形成攻坚合力,抓问题整改实效。
“五人大走访”,即乡(镇、街道)包村领导、驻村工作队队长、驻村第一书记、支部书记、村主任会同走访所到的包组干部、村民组长、帮扶干部开展进组入户大走访。
该区按照“不漏一户、不漏一人”的原则,重点围绕“五改一化一维”、联户路和环境卫生等情况,走访群众、主动倾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诉求,全力解决群众难事。
大走访中排查的问题现场能解决的现场解决,现场不能解决的现场研判明确责任人、整改时限,并把所有问题汇总编号,责任人跟踪整改对应销号,责任人无力解决的通过三支队伍联席会议解决。
坝黄镇泥哨村村民陈高毛,其妻患病严重,因无身份证而未参与新农合。通过五人大走访,不仅为其配偶到湖南麻阳找到身份信息,还为其新增为贫困户,并鼓励陈高毛自力更生,早日脱贫。
走进民心,访出民情。在“五人大走访”活动中,该区广大驻村扶贫干部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,围绕饮水难、出行难、致富难等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,积极筹措资金,心连心地走进群众,实打实地解决实事。(张仙凤)
玉屏:新区新家新岗位“我今年考上铜仁幼儿师专,而且还免费就读。”近日,玉屏自治县田坪镇杨柳移民新区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,从该镇迷路村干山组搬迁来的16岁女孩张马琳高兴地和笔者交谈。
在老家迷路村,张马琳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田坪中学上学。每天早上6点起床,下午4点20下课后,走到家差不多6点左右。这样的走读日常,对迷路村的很多孩子来说已经习以为常。
年6月,为让女儿张马琳和小儿子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,张春发一家搬到田坪镇杨柳移民新区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。这一年5月,同村的杨发明一家也搬到新区。
玉屏自治县田坪镇彰寨村土星寨组的新家新生活。(胡攀学摄)
“年,我开拖拉机翻到坡底,请附近的车送医,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2个小医院就医。现医院,十分方便。”杨发明感慨道。
搬新家,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彻底改变。吃完晚饭,搬迁户陈云益带着两个孩子,到新区附近的侗族风情园散步。灯火通明的广场,时常有文艺活动,看表演、聊家常,很多搬迁户还加入到广场舞团队。
“以前我和丈夫都在海南打工,但现在搬了新家就再也没外出打工了。”陈云益笑着说,新家附近有产业园区,有很多就业岗位,打工不用再出远门,孩子读书也不用走远路。
据介绍,田坪镇杨柳移民新区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建设项目于年初启动,年搬迁群众开始陆续入住,共搬迁安置贫困户户人,安置房由政府统一建设装修,房内家电生活设施配备齐全,搬迁户可“拎包入住”。
同时,为解决搬迁群众“搬出来、难生存”的问题,玉屏因势利导,在杨柳移民新区配套新建了田坪镇第二幼儿园、医院等基础设施,为搬迁群众创建一个舒适、安心、放心的居住环境;联合多家公司企业提供周边就业岗位余个,为搬迁群众提供多种就业渠道;提供就业培训,让搬迁群众可以自主择业、合理择业。(张丹)
印江:夏秋茶园采茶忙“以前早就没有采茶青了,收入就只有春茶一季。今年春夏秋茶都采摘,一年采三季,收入是往年的几倍!”谈及茶叶收入情况,贫困户黄佳贵一边从茶青收购员手中接过当天采摘的夏茶收入,一边喜笑颜开地说起今年茶叶收入变化。
黄佳贵是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大水溪村民,以前自家管理的3亩茶,由于当地茶叶销售不畅,茶园管护舍不得施肥和劳力投入,每年春茶收入不到元。
“当时村集体经济为零,茶叶作为村里支柱产业效益差,年又要达到整村出列目标,心里头很是着急。”面对多重压力和困境,村支“两委”无从下手。
印江自治县瓜农在采摘“金美人”西瓜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(左禹华摄)
“栽活的成片茶园没有管好,优质的原料没有加工好,资源可惜了!”紫薇镇党委书记汪明说,由于加工质量标准不一、市场销售不畅、产品品牌混杂,不光是大水溪村的茶农收益低,还有田家湾、张家坝等8个茶叶专业村都陷入困境。
思深方益远,谋定而后动。年冬,紫薇镇党政班子在充分调研和认真研判后,决定成立梵净贡源茶业有限公司,并与四川雅西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盘活全镇茶产业资源,大水溪和其他8个茶叶专业村的发展迎来转机。
“以前不知道修枝还土既能给茶园增肥,又能控制杂草生长,关键是茶树重新长芽,要采到9月份。”王正芳满怀信心地说:“今年整村出列没问题,仅目前茶青收入已有40多万,是往年的3倍!”
脱贫信心足了,源自群众收入倍增。“今年脱贫不是问题,要是前几年有这个机制,村里的集体经济早上百万元!”村支书田仁德毫不保留地说,今年田家湾村群众茶叶收入已近40万元,村集体经济1.5万元,仅凭茶叶产业全村人均收入增收元以上,比往年增加5倍以上。
观念一转天地宽,方式一变效益好。紫薇镇通过培育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茶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由零散变聚集、方式由各自为政变抱团发展、茶叶收入由一季春茶变春夏秋三季茶,预计实现年产量吨,产值近万元,有效带动全镇户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。(张泽琴左禹华)
思南:企业领着产业跑日前,走进思南县鹦鹉溪镇沙溪坝村,只见往日荒芜的土地里,一株株油茶枝繁叶茂。茶林间,丹参花开正盛,香飘山野,一派丰收的景象。
“地处偏僻,要是没有龙头企业带动,很难发展特色产业。”鹦鹉溪镇副镇长刘伟说,近年来,该镇引进贵州一航生态农牧科技公司,采取“公司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组织方式,统一流转土地亩,建起沙溪坝油茶(丹参、太子参)高产示范基地。
贵州一航生态农牧科技公司为延长产业链,提升产品附加值,还在该县双塘新城区建成0平方米油茶加工厂,并持续开展农民培训,让群众掌握特色农业种植技巧。
思南张家寨镇檬子树村建起食用菌基地。(梁祖江摄)
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,已成为思南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,促进群众脱贫增收的一条成功经验。目前,思南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就有家,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,发展家庭农场家。
许家坝镇是传统的烤烟种植大镇,而近日笔者在该镇却看到另外一片景象:鳞次栉比的大棚平铺山地,每个棚子里白芨叶片嫩绿,生机勃勃。
去年,该镇引进贵州远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规划投资3.3亿元建设中药材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。目前,企业已投资多万元,建成高标准现代化种植大棚个,立方米灌溉水池1个,修通机耕道4公里,完成种苗移栽达亩。
一项产业,一片希望。该项目通过“土地流转+吸纳务工+量化入股分红”模式,强化公司与农户、公司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结。群众除务工、土地租金等收入,政府还将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到项目区户贫困户,今年开始每年定额分红40万元,贫困户与村集体按6︰4的比例进行分红。
除了正在强势崛起的中药材,思南生态茶产业已经在龙头企业带动下,迅速壮大成为规模巨大、要素完备、成效明显的新兴支柱产业。短短几年间,思南已在16个乡镇个村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21.1万亩,其中万亩茶园乡镇达9个,茶叶专业村达23个;建成省级茶叶示范园区3个,市级茶叶示范园区2个。(杨聪梁祖江)
德江:东西协作见成效近日,德江县桶井乡同心社区关坟坝由江苏吴中区帮扶1万元建成的食用菌产业基地,群众正忙着整地、铺膜、运棒、摆棒、翻棒,现场一片繁忙景象。
33岁的杨先益手脚比较麻利,她家住该社区春树组,离基地不到1里路,可说是在家门口务工。“前两个月我领到元工资,比老公在外半年寄回家的钱还要多。”她乐呵呵地说。
杨先益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,丈夫外出务工,她在家照顾3个孩子。就在一年前,一家人的生活开支,全靠其丈夫在广州务工。“这个基地建在我们的心坎上了,让妇女、老人在家也有事做、有钱赚。”杨先益说。
杨先益虽是该社区年的脱贫户,但收入极不稳定,所住房屋也是危房。本来乡里将其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,但无论如何也做不通老父亲的思想工作,因此只能就此作罢。针对这一情况,去年桶井乡政府实施危房改造补助了3.5万元,杨先益自筹部分资金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。
走进杨先益的新家,电视、冰箱、空调一应俱全。社区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安德中介绍,杨先益现在不仅是基地上技术工人,还是社区的护林人员,每月有元的护林工资,收入增加,其家庭环境也越来越好。
和杨先益一起在食用菌基地上班的安仲明,正当壮年,但却因事故导致右腿粉碎性骨折,不能干重活。现在他的工作是在基地上开三轮车。
安仲明和妻子还有70多岁的母亲都在基地上务工,暑假期间两个大的孩子也在基地参加劳动。在6、7月份的工资清册上,记者看到他领取的金额是1.3万元。
安德中介绍,桶井乡用产业资金在食用菌基地为8个村(社区)多户贫困群众入股共同发展,每年实行定期分红增收。而安仲明、杨先益等作为贫困户用工不仅有自己的劳务工资,还能享受到定期分红。(冯胜彦)
来源:《贵州日报》
执行主编:韩 康
值班编辑:张人文
编 辑:刘锐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ongrenzx.com/trny/64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