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,铜仁市在认识新常态、适应新常态、引领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大逻辑下,实现经济实力增强、发展质量提升、民生持续改善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。今年,该市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2.5%以上、工作目标为13.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期目标为22%,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%左右,以确保开局之年实现“开门红”。
(铜仁形成高速、高铁、航空、水运等立体交通格局。图为年底建成通车的松铜高速。)
看成绩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,预计达到.73亿元,增长12.7%,人均GDP达到元;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.72亿元,增长20.4%,其中产业投资占比达到36.5%、排名全省第5; 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、元,增长11.2%、11.7%,增速全省第1、第4; 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.3%,碧江区、玉屏自治县率先通过同步小康达标验收,其余8个区县实现程度均在80%以上。这些精彩的成绩单,是过去的一年铜仁加速发展、加快转型、推动跨越的最好诠释。
年,铜仁市按照“守底线、走新路、奔小康”的总要求,紧扣主基调主战略,深入推进“四化同步”战略,加快构建“两区一走廊”经济空间布局,加速了黔东崛起步伐。
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,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取得新成效,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,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二、三产比重达到77.4%,比年提高0.5个百分点。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,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,中心城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,人口达到40万,城市品位不断提升,建成了一批山体公园、农业公园、市民广场等,县城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;打造了一批黔东美镇和特色村落,城乡发展基础不断完善。 此外,制约铜仁发展的“瓶颈”被逐个突破:年铜仁跨入了高铁时代,实现了县县通高速,水利、电网、通信等不断完善,为铜仁的后发赶超奠定基础。 民生脉动最关情。年,铜仁市民生保障取得了新成效,群众幸福感逐步攀升。全年有多户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新家,有19.46万人通过精准扶贫摆脱了贫困,.3万人参加了社会保险,数万农村孩子走进了开在家门口的幼儿园。定目标突出优势补齐短板 目前,经济总量小、产业发展滞后、贫穷落后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、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都是铜仁市急需补齐的“短板”。而中央、省制定的发展战略政策,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,以及铜仁自身拥有的大生态、大旅游、大健康“长版”,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、奠定了基础、提供了优势。 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说,铜仁要加快做长大生态、大旅游、大健康3块“长版”,加快补齐脱贫攻坚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基本公共服务等“短板”,加快构建大交通带来大物流、大物流吸引大产业、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格局,确保“十三五”开局良好。今年,该市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2.5%以上、工作目标为13.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期目标为22%,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%左右,以确保开局之年实现“开门红”。
围绕目标,铜仁市定下工作重点,明确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打好“七大攻坚战”。围绕大扶贫、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,移掉贫困大山,拥抱大数据时代;围绕“四化同步”,让工业加速、让城乡变美、让农业高效、让旅游富民;围绕项目建设,依靠大项目、重点项目支撑,推动铜仁在武陵山和贵州东部强势崛起;围绕三大跨越工程,实现生态跨越、大健康跨越、大文化跨越;围绕改革开放,破除发展障碍,加快科技创新,提升区位优势。
谋实招实现开局之年开门红 新常态下,铜仁怎么干?铜仁市委副书记、代市长陈晏说,要围绕既定目标,正确把握好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,千方百计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,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。 对铜仁来说,经济总量小是当前不可回避的现实。然而究其原因,主要是工业经济不发达、产业结构不优。在既要“赶”、又要“转”的双重任务下,铜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,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,双管齐下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。 此外,该市坚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基础,把旅游产业化作为跨越发展的最大潜力,把城镇化作为引领消费的最大举措,提出确保年一产增长6%、二产增长14%、三产增长15%以上,城镇化率达到47%的目标。 该市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改善民生的最大承诺,明确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,贫困发生率下降5.32个百分点以上。并统筹抓好教育、医疗、公共文化服务等,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。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发展的最有力支撑,抓交通、水利、能源、通讯等建设,进一步筑牢发展基础。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推动绿色发展、绿色崛起、绿色惠民。 “要把‘抓四资促四业’作为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,千方百计扩投资、增融资、引外资、撬民资,持之以恒抓产业、引企业、扶创业、保就业。”陈晏说,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,不断释放改革红利,增进民生福祉。敢闯敢干在一线铜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谋划一批项目 年,铜仁市发改委针对投资下滑趋势,开展重大项目“双百日”攻坚战,同时,加大对国家投资政策研究,科学谋划了一大批项目。争取到专项基金项目个50.24亿元、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24.6亿元,均排名全省前列。 年,铜仁市发改委将重点围绕交通、水利、能源、通讯、生态环保、产业布局、基层基础发展“七张网”和社保低保、医疗医保、教育发展民生“三张网”,谋求生成项目,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顺利完成。 根据预算,年铜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为(亿元)(含跨区),增速20%;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三五规划”,紧盯国家“11类重大工程包”,完善项目储备,争取更多投资规模大、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项目;主动与国家部委和省直相关部门对接,摸投资导向,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投资盘子;紧扣主基调主战略,不断优化投资结构,提高投资效益,确保全年重大项目完成投资亿元以上;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,大力发展金融信贷和社会保险服务业,确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以上。铜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服务企业 夯实基础 年,铜仁市工信委积极适应新常态,全年预计完成规模工业产值亿元,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,增加值增速12.2%,工业增比进位排名预计居全省第二,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。 年,铜仁市计划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亿元,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。一是坚定不移抓好服务企业,在夯实发展基础上实现新突破。深入实施工业“百千万”工程和“民营企业服务年”等帮扶活动,实施精准服务。调整企业扶持政策,创新帮扶方式,进一步开展电力直接交易工作。二是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建设,在培育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。围绕“三步走战略”要求,坚持把保增长与促转型结合起来,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。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,培育新兴产业。三是坚定不移抓好载体建设,在拓展发展空间上实现新突破。进一步夯实园区基础设施,补齐园区建设短板,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,加快园区分类指导考核。四是坚定不移抓好大数据战略行动,在推动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。确保年底城市建成区、乡镇、重点村落和高速公路等盲区盲点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,确保铜仁高新区呼叫中心建成投入使用。以创建智慧交通、生态示范路和改革创新为抓手,不断推进交通运输工作转型升级。 启动建设铜怀高速公路、印秀高速公路、环省高速公路铜仁段等一批亿元交通重大项目。铜仁市交通运输局今年计划交通固投亿元 年,铜仁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,行业改革不断深化,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.6公里,普通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建成公里,三项指标均超过全省水平。建制村通畅率达到75.8%,赶上全省平均水平,实现了年初制定的“三超一赶”任务目标,农村公路和国省干道改造超规划完成,全面完成了“十二五”规划的项目。 年,铜仁市交通局将继续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第一要务,实现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,以创建智慧交通、生态示范路和改革创新为抓手,不断推进交通运输工作转型升级。 启动建设铜怀高速公路、印秀高速公路、环省高速公路铜仁段等大批亿元交通重大项目。全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,争取完成亿元。其中,铁路、机场完成30亿元,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5亿元(争取完成投资85亿元)。启动世行贷款项目及路网结构改造等项目,完成投资30亿元。 加快锦江航运建设,把锦江航运打造成集水上旅游、城市水上公交为一体的绿色水运辅助通道,建设渡口码头和渡改桥,完成投资1亿元。碧江区脱贫攻坚排工作首位 年,碧江区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,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亿元,同比增长14.8%,在全市率先通过全面小康创建达标验收,同时,被评为“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区”、“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”和“最美中国·旅游目的地城市”。 年,碧江区将以“综合生态观”为引领,围绕“巩固和完善全面小康成果,加快基本现代化新征程,建设宜居、宜业、宜游新碧江”目标,抓好“两大战略行动”。把脱贫攻坚作为“十三五”时期和明年工作首要任务,确保年减少贫困人口人以上,力争到年碧江区所有贫困村出列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 抓好大健康、大生态和大文化。积极推进“智慧医疗”,实现“三医”联动和“三保”统筹,全面启动实施锦江航运疏浚工程,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和市民文化素养。力争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,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%以上。 落实“五大发展理念”。加大改革工作力度,深入践行“三严三实”,抓好党风廉政建设,实现碧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江口县大力实施“五个一批工程” 年,江口县深入实施“一业带三化”发展战略,全县GDP完成40亿元,增长12.6%;财政收入完成3.54亿元,增长22%;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.8亿元,增长34.8%;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.7亿元,增长22.3%;旅游总收入45.14亿元,增长24.9%。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预计49.77亿元和44.16亿元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和元。 年,该县将坚持共享发展理念,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。 一是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系列政策措施,大力实施“五个一批”工程,确保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2%以上,每个乡镇建成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; 二是继续巩固全省旅游改革试点县成果,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,抓好大健康产业发展。三是坚持协调发展理念,确保年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以上,旅游人数突破万人次。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。依托国家湿地公园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,努力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,打造一批生态美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基础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。沿河自治县年实现两万人脱贫 年,沿河自治县实施“三年大会战”,全力抓项目、兴产业、护生态、促改革、构和谐,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.77亿元,增长18.6%;财政总收入7.62亿元,增长8.6%;规模工业增加值8.56亿元,增长12.4%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元,增长10%;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,增长11.1%。 年,该县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完成各项任务目标。按照全县脱贫攻坚计划目标,预计年实现脱贫人口2万人、46个村出列贫困村。突出“四资四业”,全面推进项目攻坚,实现三年大会战,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。实施“数字沿河”、“互联网+”、“智慧细胞”等大数据产业,引导产业、园区、企业向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慧化、集约化方向发展,积极打造大健康产业,大力发展旅游业,实现建设“最美江城”目标。抓好义务教育级别均衡发展和基本普及15年“新两基”教育工作,深入推进“平安沿河”建设,不断完善工作落实机制,严肃查处不作为、慢作为、乱作为现象。
作者:杨聪谌思宇
转自 辑:夏家发
赞赏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ongrenzx.com/trfz/86.html